 |
( `, q8 ~9 i8 E1 h7 z
5 D" h2 d$ V% s4 ]' x9 G: f
c- E" o4 G5 | E/ g4 t 原文作者:林达
1 T1 [! u+ h8 r" C7 v. c5 k这是一场美国整个新闻界对政府的一场总体对抗
2 G C! D! v/ O! S& Q o2 n. v4 L# k4 Z也因此导致了全美范围内的反战潮2 l# _- O/ U7 `+ U; f( t8 O
促使美国政府不得不彻底结束越南战争- t0 y$ H, W) z$ W9 {1 ~ c& s
. K" G0 h W/ @, S此案围绕着是否公开发表五角大楼秘密文件的争议
$ K& H4 A: ?* l# z N% [0 p& Y展开了紧张、快速而几度反复的司法较量' v" _2 G5 I. P l" B# g! {- p
这一案子的实质是8 A7 q, G. D6 V9 l) r2 V6 |. `& M# G
面临新闻自由和国家安全的两难处境
, I' D! B' _/ j* Q! {6 n d报纸和政府之间应该怎样分割权力" i$ x7 u# x. Q
服从怎样的游戏规则, ?/ U3 c. u: ~$ g9 q. A9 Q W
对于我们来说7 Y+ c& [- I: l x1 ?' C
饶有意味的是
3 c' I9 k ?4 a当年的报纸从业人员7 r( l$ G7 u* G+ c
记者编辑和发行者们; l% V! `& I, o$ U* e
是根据什么信念6 u {" C4 ?5 E' o8 v# r# [0 @% j
坚持要发表政府规定的秘密文件;而联邦司法分支的法官们
- F; i0 V p& s, Q直到最高法院的大法官
. m+ c2 g! C; y& {% m又是根据什么法律观念和逻辑: \) Y- c2 ^$ Y) D
最终做出对报纸有利的判决' X& x7 y- l0 H+ G8 h3 S
这场官司很有美国特色
3 W+ c: y' l% X这些关键的理念和运作: i; Q5 Q# ]& ?+ o' L" n
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的意义
: p8 G: s% ~5 Y3 P$ n, W# R; N9 ?6 f. |) U' [
五角大楼文件1 m5 c4 ~) T5 c) r/ Z2 F0 ?; G
& z9 V2 y* x# l% f说到五角大楼文件' `% S5 b2 G$ [6 B. F
不能不说到六十年代涉入越南战争最深的一个人
7 T& O! Z( \' y% w. F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
8 e5 d, J7 |7 ~2 y! F 从肯尼迪到约翰逊& X# [4 q" I% e
麦克纳马拉参与了美国这一时期越南战争政策制定的全过程' u9 T' v9 {4 Q8 G& ?" [, m
然而从1967年开始
9 d) l+ d8 [7 q6 N; m) w2 H麦克纳马拉对越南战争的激情开始消退
5 W# V& F: Y# {3 w' R- b. Q 但是' s, r- [! j- n
美国的战争机器已经在他自己先前的参与推动下高速运转
5 `, y s' L& x% a想让它停下
, x2 e( O4 u& X1 t0 w一时也做不到, U, m1 ?: o. W: `: r
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
) m0 v) e4 h# u3 U% T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想全面地检讨当前的政策到底是怎样形成和演变过来的
" O9 Q( @" @* ~: {7 X! \) h 他没有经过总统和国务卿, d5 ?" r) S; o4 \
就在自己管辖的国防部内
' u$ a- L4 j" u- i H搞了一个“越战历史专题组”
6 `+ x+ P9 s8 I* ]: i7 C& G$ K2 ^* Q4 M
麦克纳马拉要这个专题组全面地收集美国几十年来对越南和印度支那政策的资料
$ i& }& [1 i8 ?' j! z$ I H分类编辑汇总4 y6 L$ R7 W1 H- b
要求“包罗万象并且客观”: |$ s- p: `, c
这个工作最终动员了几十个优秀工作人员
. R8 p8 s0 s5 R3 j& `8 w4 |. ?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
% B5 X7 y+ Y0 f6 s! t1 z$ s 直到1969年6月; o. Q' R' \9 U9 ^
越战历史专题组才搞出了它的最终报告8 k! G, z& t8 d) j# O1 H
总共7000页的文件
9 ?" t; W. I8 _+ M* C. b汇编成洋洋大观的47卷
5 E8 D+ b3 W5 q2 M 这就是后来被称为“五角大楼文件”的越战历史文件
& j! G3 U# J8 H+ N9 j 对于反战的人来说 x0 |' f+ r: n% Q D3 J' L0 x
这套由国防部自己编纂的文件所展示的美国对越关系全貌
* y! Z* M8 Z$ [' H/ _4 O+ {8 B证明美国的行政部门
4 N# T* [+ D) |: s( M几十年来策划和实施了一场在道义上站不住脚的战争
+ }. y9 i b" Z3 R0 h
. Q3 L* \6 v4 u2 W/ A1 z( w- H1969年6月, m9 q; x. L) V5 R c5 [ U
越战历史专题组两年的心血终于印成装订
% C" J; b( X3 r: i/ o' a一共只印了15套
5 N( ~, ]1 O! ]8 J8 b) G全部编号
6 |( d" s# Z0 L% H0 r列为最高机密级别
! {, T, F% _- m 两套送往国家档案馆
4 t% P3 g& Z3 Q" J) W1 [3 x 两套送往国务院
2 x4 M R3 W1 f 两套送往着名的民间智囊机构兰德公司. [6 h/ M4 }6 x
一套送往它在加州圣莫尼卡的总部$ E2 k. _6 B- x" }
另一套送往它在首都华盛顿的分部
1 }5 j* x+ _) w, p$ B5 n+ b 可就是这送往兰德公司的五角大楼文件
; R& t' H u. x/ h5 G引出了后来的故事8 ] R4 v% V6 P3 r: M, Y% E: Y
艾尔斯伯格
& k$ G1 s. {, [9 d$ W, f1 ^* X6 [( v: W7 ~1 @
因为高度机密、流传范围极小
8 H# @3 Y% W; y还因为它洋洋700页9 u" O6 S( |! ], T! k
十分枯燥
2 e! a0 c% C6 \+ I. h: s% R所以所谓的五角大楼文件" V& B6 L; D' H
真正读过的人其实寥寥无几: z; q' c# T; ^& k; H' G
除了项目负责人盖尔勃以外) E& @& h3 l/ W8 e" ?2 i' i
只有一个人是认真读了的
1 g- m8 U; ?$ y这个人叫丹尼尔?艾尔斯伯格! e0 \0 p' b) Y0 m
+ Z) b) W. ]8 l5 E5 _
1967年下半年5 D( t- l/ @$ l- L4 z! d
艾尔斯伯格以兰德公司雇员的身份参与了越战历史专题组的工作
& H6 s' ~) i3 D/ Y: o8 x 共和党的尼克松当选以后* y4 T% t0 s& y0 j r0 O+ Z
他新任命的国家安全顾问亨利?基辛格4 n. G$ P0 I: P6 x9 j
要求兰德公司分析一下美国对越政策所有可能的选择
1 A4 y% o' T/ y& d! S: \" ~ 兰德公司的头头推荐了艾尔斯伯格
6 }1 v5 ?8 r$ T1 w 他为基辛格起草了一份全方位的方案清单
4 p4 _* w( ?5 d" D, ~6 c 这份清单包括所有能够想到的方案
6 N% x0 d f2 I" e: F" r/ }" t. S 艾尔斯伯格本人向基辛格推销的想法是* m9 w* S# D+ @: B# w
美国必须争取通过和平谈判来结束越南问题
: l% @7 o% f7 M5 Y2 N7 y 而基辛格把方案清单转交给国家安全委员会时! J- s+ d) J6 z7 W7 T) T3 {
删去了其中从越南全部撤出这一方案
1 o" Y- d& v: c/ `2 m
0 D x6 c" T0 n6 X: o艾尔斯伯格感觉
- X1 u' m, }8 B) \; x! y5 W9 N他自己的观点+ z$ f7 ~; {( B, n4 a: f. \* F
像泥牛入海4 R- q* N3 e; q
无声无息( l6 |# C& g1 X0 I& s$ z. C$ d! E
1969年春
% D9 h1 @' i7 q+ p- k2 }& A五角大楼文件刚好完工2 ~) {0 H7 m- }
送到了兰德公司" k7 [) d5 v+ L! y8 K* R
于是他利用在兰德公司护送和保管五角大楼文件的机会
/ D6 z! B: @) K" D) A, M苦读这套文件, i, x" n9 m% `2 s
8 {* q- E" F6 W9 L h以前他对越战的置疑更多集中在美国的国家利益, _! n% u8 d* h' e
主要立论是美国在越南的军事卷入不可能成功; p: I! z6 \1 N% a
偏于决策衡量0 T3 D- F- u* w2 J
现在3 l8 T: L( B9 [: e8 Z0 @" R
他的反战立场则更多地集中在这场战争对越南和美国造成的人道灾难和社会问题
4 P: B; L8 D+ W, _, [0 H 他觉得自己应该有所动作4 V4 `4 N7 o' c% p, y3 r- F, u
可是他能够做什么呢?直接向行政决策者发表观点8 i0 _- J2 v) u- M% S
他已经做了' x! v: p3 W' k, P' T% a& f
似乎没有用0 f+ S$ A% ]" v7 n( B$ X
' L& D) \& d8 z, [, P! O
下一步
! G- e9 n8 R$ [" [ s; ^ z; Y# `他很自然地想到
; N: A X7 x: n. J要向国会喊话
5 h1 M; V1 I* w$ i/ y' Y' [ 艾尔斯伯格准备通过联邦政府立法分支对行政分支的权力制衡# [9 u5 P- c8 q) [" P
来促使政府改变对越政策
% [$ y, ?7 k* G5 g7 d' o* L/ M/ H( U! w$ v7 M5 A
他开始寻找国会里有可能听进他意见的人物; R; Q# n7 F' g3 B6 k( a
他的主要对象是联邦参议员J?W?富布莱特
# T0 F1 F1 I+ O$ ]8 a当时的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 ]# }" X5 q; e& C( ?3 G5 Z4 a. A
也是一个主张从越南撤军的议员' g# w$ \) c ~ F; Q
富布莱特考虑到这样做违法泄密& C" O, W& w3 e7 p- b# K
要负法律责任
2 m' \, y: O* N( H9 O拒绝了在国会公开这份文件的要求
9 Y4 [3 s/ y2 \& E. n2 |- O' I 国会这条路不通/ r) l3 x/ Q6 K& {
下一条路就是新闻界了/ s& }' m# b" U- U# Z
j! \: N6 d5 f1 g) w5 J& O8 o纽约时报7 ^6 R; h2 n) J* n
, h% _ r* u! w- w% q! N
艾尔斯伯格找到了纽约时报华盛顿分部的尼尔?希汉
2 s* e, v% ]2 H) f B& I2 W5 g9 X 希汉是新闻界报道越战的一个名记者$ {9 F* c" k- `: D" h
1971年春天) ?6 f, C1 ]$ D5 J9 L# K5 g/ c. }
艾尔斯伯格交给希汉几千页五角大楼复印件2 i* y# s7 U( l2 [( v7 `, x$ r
纽约时报的外交新闻编辑格林菲特和总编罗森塔尔的初步想法是+ X9 a2 E% f% b4 i
在纽约时报连续报道0 F4 y# I( r+ X- L) I
每天十到十二个版面, k0 s' p; ?! t5 E
6 ~2 f) x) Z$ M3 B# S而纽约时报的发行人苏尔茨伯格一直到4月底才知道有这么回事
* }( y! Z. ~( _# u0 \ 他和几位总裁副总裁一通气$ I4 }5 x. d" q1 ~1 b: f5 c: s; C
首先想到的是
" T" K$ h7 I) X$ i `这批机密文件数量如此庞大
' c6 j4 z% E) u8 p: ~% r不是经官方途径而来# U' ]+ s2 Y; s
必须考虑以后在法庭上如何应对 z4 n' d- w3 N& J! g% r
9 |; T; X# H/ L1 p就在准备的过程中
9 p% O! @ M( ~& i2 d纽约时报内部对要不要发表五角大楼文件产生了分歧和争论2 x3 C* k$ j' V+ g5 Q
8 N y7 s7 Q6 v( L! g+ i
哈定?班克罗夫特是纽约时报内实际权力仅次于苏尔茨伯格的第二位人物; t! n" `: [( H% J6 e
他认为
/ l& w0 P7 q: ? A9 Z: y5 S5 o' m公开发表五角大楼文件会使美国的外交谈判代表处于不利8 i" r. h9 }4 V+ v
而副总裁J?莱斯顿坚决主张发表
/ u$ \& ?- L- x' C# x% y% @ 最后
8 G( ~" A# q8 c一直到纽约时报发表五角大楼文件系列的前两天) {! g q% s& {# W# E9 o
发行人苏尔茨伯格才最终决定
, ?. r* h; J7 g- c4 Q; z搞一个连续十天的系列1 z% f/ q& F* Z! i9 n1 f
每天六个版面
% P" K/ H/ `6 a \% E& [由着名记者希汉的文章打头
9 n2 e# o* y, n r5 _然后是选择发表的五角大楼关键文件- |. i& [' a' Q8 o
1971年5月13日
5 y7 j8 l. T. N星期天
( Q( D( ?! o6 k: }# Z) ^纽约时报开始连续刊载五角大楼文件& z$ Y* _8 p( G
5 R& u& o, r. G4 f
2 s2 Q Y" s" {" k b+ T0 s) j. c2 T" u( h+ S% \
) s4 P8 ]5 ~$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