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35|回复: 0

华侨大学诞生时定址:华大差一点在北京?而不是泉州?

[复制链接]
秋中湖的鱼 发表于 2011-6-5 03: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侨大学是 1959 年开始酝酿筹办事宜,于 1960 年先行招生开学的。华大的创办,是与当时国内外形势密切相关的。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中华大地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兴旺景象。中国在国际上的声望和地位大为提高,祖国面貌的巨大变化,使身处海外、饱受殖民统治欺凌的广大侨胞欢欣鼓舞,扬眉吐气,也大大增强了他们对祖国的向心力。所以,从 50 年代开始,每年都有许多华侨青年怀着满腔的热情和希望,毅然告别父母和家庭,千里迢迢地投入祖国怀抱。随着回国升学的华侨青年日益增多,如何根据它们的特点,对他们进行培养和教育,使他们成为对祖国和侨居地都有用的人才,就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为此,从 1952 年开始,国家先后在北京、厦门和广州等地专门创办了 7 所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并在广东和福建等地开办了华侨中学和华侨技术学校等各类学校,以及各种补习班、学习班,供归国侨生升学。 1958 年,还在广州复办了暨南大学,专门招收海外侨生。但是,当时的暨大并不隶属中侨委领导,不能按中侨委的方案培养学生;而且,由于归国侨生的人数众多,暨大也满足不了他们升学的需要。因此,几经考虑,中侨委决定自己创办一所大学,专供华侨学生回国深造。
    50 年代末,中苏两国由于剧烈的意识形态论争,关系已濒临破裂。中国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也大多随之陷入困境。而与此同时,作为战后冷战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另一方、即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仍顽固坚持对中国的敌对政策,对我不断挥舞包围、封锁、制裁的大棒,我国外交面临着一个需要重新调整、开拓的局面。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酝酿创办华侨大学,带有通过民间交往、扩大中国影响的意图,也包含有通过广泛招收港澳台和华侨学生,培养革命种子和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意图。基于这种主导思想,中侨委于 1959 年起草了关于创办华侨大学的报告,由廖承志主任亲自签署,呈送国务院研究批准。当时,正值“左”倾冒进的“大跃进”年代,但酝酿创办华大,绝不是头脑发热,而是根据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经过审慎的考虑才提出来的。因此,华大的创办也绝非“大跃进”热潮中“一哄而上”的产物。
    建校报告呈上后不久,我国就陷入了严重的经济灾难中。当时,为了减轻国家负担,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以及各种企事业单位都大量压缩机构和编制,裁减人员,全国的高等院校也由原来的 800 多所压缩为 400 多所。但就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总理特事特办,于 1960 年初批准创办华侨大学(正式下文批准是在 1961 年 11 月 1 日)。华侨大学能在这种背景下上马,体现了周总理对侨务工作的长期战略思想。
    周总理批准后,学校的筹建工作就在廖承志亲自领导下,由中侨委副主任方方等有关同志具体组织实施了。首先,廖承志多次召开会议,讨论学校的地址选择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大家的意见不一致,争论较大。当时有北京、广东广州和福建的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几种意见。主张北京的人认为,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又有许多高等院校,聘请老师比较容易;而主张广东和福建的人则认为,这两个省是全国最大的侨乡,作为专门为华侨创办的学校,理应建立在侨乡。后经筛选,大家的意见集中在北京和福建的泉州两地。(据张帆回忆,当时,庄明理极力主张,应当把学校建在泉州。每次开会讨论这个问题时,他的嗓门特别大,力争不已。)后来,经过反复的比较研究,大家考虑到,北京已有许多高校,学校太集中不好,再说,要在北京找一个建校的地方也不容易,而泉州既是重点侨乡,又是一个古港口,历史悠久。因此,最后大家同意庄明理的意见,决定把学校建在泉州。
    1960 年上半年,廖承志委派方方和庄明理等人专程前往泉州,选择建校的具体地点,后来又去了一次。他们与当地省、地、市有关领导一起,先后到清源山风景区和近郊的东岳山下(现泉州师院附近),以及远郊的城东乡等地去实地踏勘,甚至还到李光前先生创办的南安国光中学所在地看过。考察了这几个地方后,庄明理倾向于在距泉州市区十多公里的城东乡建校,因为那里背靠清源山,面对大海,风景好,而且地方开阔,对学校今后的发展有利;加之面对大海,今后可以搞航海;再则,福州 - 厦门公路横穿那里,且规划中的铁路也要经过那里,交通很方便。回北京后,大家把勘察情况和初步意见向廖承志作了汇报,最后由他拍板定案------把学校建在城东乡。
                                        (原载572、573期《华侨大学报》)

承业、郭亨群、蔡金柏、林士明、蔡灿辉及广大知晓华大历史的教职工一齐为您揭秘华侨大学复办30年间的风风雨雨。

华侨大学现任校长吴承业教授:1990年调入华侨大学工作,1999年任华侨大学第五任校长;

华侨大学老领导郭亨群副校长:1979年来华大任教,2005年退休;

华侨大学老教授蔡金柏老师:1960年来华大任教,留校至今;

数学学院党总支书记林士明教授:复办后华大招的第一批本科生之一,后留校任教至今;

信息学院副院长蔡灿辉教授:复办后华大招的第一批研究生之一,后留校任教至今。

独家揭秘:华侨大学复办30周年史

(1978--2008)

3月,一支特别的采访队伍在《华大青年报》报社悄然组建。

他们采访的足迹遍布华园的各个角落,他们的身影出现在华园的各种场合。他们的愿望只是:通过多侧面的采访,了解到一个真实的华侨大学复办30周年史。

重翻旧事

揭秘:1960年11月1日为华侨大学诞生日,为何当年9月华侨大学便开始招生?

或许不了解情况的人都不会想到,1960年,华侨大学是在没有一栋教学楼、没有一名教师、没有一间宿舍的情况下便开始招生了!

五十年代后期,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加紧推行孤立中国的政策。1958、1959年印尼爆发大规模的反华排华事件,仅1960年归国华侨学生人数就达2万余人,使得我国迅速发展华侨高等教育已刻不容缓,华侨大学应运而生。

然而时间紧急,1960年3月16日,《创办华侨大学方案(草案)》才初步形成,同年8月17日,《创办华侨大学方案》才被中央侨事务委员会、教育部联合正式上报,直到11月1日国务院才正式批准创办华侨大学,于是学校便确定1960年11月1日为华侨大学的诞生日。由于1960年创办华侨大学已刻不容缓,在得到周恩来总理的同意后,中侨委在国务院并未正式批准创办的情况下便开始了华侨大学的招生,当时华大没有一名教师也没有一栋教学楼。

1960年9月,华侨大学正式开设第一个专业----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当年招收中文系学生85名,借福州师范学院办学,教师队伍也是从福师大物色;同年招收预科学生196名,借厦门集美“华侨补习学院”(中学)校舍办学,委托华侨补习学校的教师代为上课。这281名学生即是华大的第一批学生,同时华侨大学位于泉州的主校舍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建设。

揭秘:文革前名震一方的华大医疗系和被誉为“小东方”的华大艺术系为何“尸骨无存”?

如果不是再次提起,或许很少有人能够想起华侨大学这曾经名震一方的医疗系和艺术系。

1962年,厦门医学院、漳州农学院、泉州师范学院等新办高校相继停办。厦门医学院停办后,部分干部、教师和实验设备划归华侨大学,设立华侨大学医疗系,医学院党委书记孟宪武、医学院院长王志超分别担任医疗系党总支书记和系主任,上课地点仍为厦门医学院原址。

同年12月,教育部通知,同意将北京华侨补习学校歌舞班划归华侨大学,改为华侨大学艺术系,设舞蹈、声乐、乐器3个专业,仍在北京原校址上课,由原校领导负责管理。

于是华侨大学上课地点由60年的借福建师范大学、集美华侨补习学校校舍到62年的中文、政治、数学3个系在现泉州校本部上课;物理、化学、热带亚热带作物3个系借泉州师范学院办学;医疗系暂时在厦门医学院上课;艺术系仍在北京华侨补习学院上课。而此时,“厦门医疗系”和“北京艺术系”开始名声在外……同时,华侨大学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指定国家重点大学----清华大学等众多名高校,向华侨大学支援师资力量,允许华侨大学到全国各高校商调教师。

然而正当华侨大学办学初上轨道,学校初具规模,呈现生机蓬勃、欣欣向荣的时候时,一场席卷全国、历时十年之久的灾难----文化大革命----降临了。而华侨大学则更被认为是培养资本家的摇篮,同党和国家一起遭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经过六年创办起来的华侨大学,就这样被一场“文化大革命”冲散了、冲垮了。

揭秘:复办前后华大校舍为何被福建医科大学占用?

1970年,学校被迫停办,一部分教师不幸遭到迫害,另部分教师被下放至农村,校舍也由省安排给了福建医科大学。1978年的华侨大学,一边与福建医科大学共用本部的校舍,一边却也在借用福州大学教学楼上课,18年来,华大一直都没有摆脱借校上课的阴影……

由于“文革”动乱,华侨大学遭遇毁灭性的打击,原有教学设备、师资队伍尽数散失,甚至连校舍都列为另用。加之华侨大学复办时社会背景已今非昔比。国家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教育又正处在全面复苏阶段。因此,华侨大学虽称复办,实际是重新创办,加之没有了国家强有力的支持。

华侨大学就这样和福建医科大学和它的附属医院公用仅有的几栋教学楼,仅仅开办了数学、化学和土木建筑3个专业的华侨大学,必须借福州大学的教学楼上课。直到1983年华侨大学的迎来了发展史上最大的转机……

揭秘:为何说1983年是华侨大学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被称为是华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华大复办后教学发展的重大转机,被誉为“是华大人就应该记住的一年”。

1983年6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中宣部、教育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办好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的意见》,决定将华侨大学“列为国家重点扶植的大学”,“作为教育战线的重点项目进行投资”。国家还规定学校的基本建设,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生活设施等标准,应略高于国内其它大学的标准。

中共福建省委高度重视,还就改善华侨大学的办学条件提出具体意见:要求福建医科大学于1983年底和附属医院一起,全部迁离华大,把校舍归还华大使用,支持华大复办;要求晋江地委、行署和泉州市委、市府做好华侨大学附近农村社队工作,批准一次性征购校园尚未办手续的土地和果树;逐步改善华侨大学师生的生活环境,丰富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将华侨大学由理工结合的工科大学逐步转向,办成具有特色的、适应海外及特区需要的综合性大学等等,这些决定极大地支持和推动了华侨大学的调整、改革工作。

1983年6月10日,杰出国务活动家、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侨大学校长廖承志因病不幸逝世。83年7月,中央任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侨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高级将领叶飞为华侨大学第二任校长。

揭秘:陈嘉庚纪念堂为何选建在华侨大学?陈嘉庚先生1961年逝世,为何他的第一座纪念堂83年才在华大落成?

1961年8月,华侨领袖、爱国老人陈嘉庚先生不幸逝世。10月2日,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召集许乃昌、梁龙光等部分华侨代表在北京开会,商议筹建“陈嘉庚纪念堂”。会上,华侨代表一致同意捐资在华侨大学建立陈嘉庚纪念堂,既可以纪念陈嘉庚先生,又可以赞助教育事业。

1962年,中国侨联组建“陈嘉庚纪念堂筹建委员会”,经中侨委和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后,1963年5月举行了纪念堂奠基仪式,德高望重的何香凝老人为奠基石题字。而到64年,世界各国华侨157人和6个团队认捐人民币197万元,港币25.1万元准备正式动工修建陈嘉庚纪念堂。然而当时学校基建任务十分繁重,学校计划1966年动工。旋因“文革”动乱被迫停建,华侨捐款上缴冻结。

复办后,陈嘉庚纪念堂正式动工。1983年10月23日,“陈嘉庚纪念堂”宣告建成,华侨大学隆重举行落成典礼。党和国家领导人叶飞、杨成武,中央和福建省领导人何英、庄炎林、项南、张克辉、黄长溪以及来自美国、日被、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参加庆典。

11月,国家主席李先念到校参观陈嘉庚纪念堂。

揭秘:1984年华侨大学便全面推行“学分制”?

2006年华大一场“学分制改革”的风波引得全校上下震动……殊不知,华大1984年便已经全面推行“学分制”。

1982年起,华侨大学开始试行学年学分制的教学管理体制。先在土木工程系和机械工程系等部分系科试行。为适应招收海外学生需求,增强办学活力,学校于1984年新生入学后,便全面推行学分制,使得华大的教育发展跨了一个大步。

同时学校对教学管理体制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推行导师制;推行“双学位制”,学习优秀者可申请攻读与专业相近的第二学位;还试行“中期选拔”,凡专科班学习优秀学生达到规定要求可选送到本科学习,本科生学习两年后,成绩赶不上,则转入专科;试行“主辅修制”,鼓励学习优秀的学生可辅修一些邻近专业课程;学习成绩优异,提前修满学分,可以提前毕业。

学校还在1988年设立一直延续至今的“接待日”及“校长信箱”……

揭秘:华侨大学男子篮球队80年代就渐显锋芒?

CUBA的“五冠王”、第二届CBA-CUBA青年男子篮球对抗赛冠军、首届“健康杯”大学生男子篮球赛冠军……华侨大学男子篮球队一向是华大的骄傲,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华大男篮并非从1998年才名声鹊起的。

1985年,华侨大学男子篮球队便在福建省高校篮球比赛中一举夺魁并于1986年代表福建省参加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运动会,1988年再次以福建省高校男篮冠军的身份代表福建出赛。1986年,男篮应邀访问香港,与香港各高校比赛,五战全胜,饮誉港澳。

揭秘:仰恩大学原是华侨大学分校?

1986年,泰国华侨、香港和昌集团主席吴庆星先生来福建协商办学事宜。要求在泉州马甲乡创办仰恩大学,经与省教育委员会商量,决定委托华侨大学承办,作为华侨大学分校。

吴庆星先生捐资五千多万元兴建的仰恩学院,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成立。归福建省教委和华侨大学共同管理,作为华侨大学的一所直属学院。华侨大学配备教师、干部主持办学工作,由时任副校长的庄善裕教授兼任院长,1987年秋开始招生。

华侨大学为改善仰恩学院的办学条件,利用仰恩基金会陆续从重点高校聘请了一批有经验的教师前来任教。

1989年7月,仰恩学院独立建制,归福建省教育委员会管理。

揭秘:为何说华侨大学是一所开放型学校?

“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面向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办学方针注定了华侨大学的不一般。

由于面对海外、港澳台的招生并非像内地一样进行统招,想让更多的华侨、港澳台学生知道和了解华侨大学就必须大力宣传。于是,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和学术交流对于华侨大学便显得异常的重要。

1979年,华侨大学首次派杨曾艺副校长、办公室负责人张伟贤等前往香港访问。尔后学校每年都派出访问队伍前往世界各地进行访问,与此同时,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教育届、科技届、企业届、政治届及社会活动家,相继来校访问、参观、讲学和学术交流。

现今,华侨大学与全世界的30余所有名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麦克?法登等国际著名学者以及泰国上议院议长素春•差里科等先后应聘担任华侨大学名誉教授。

吴承业:以史为鉴以明智

我很高兴能够在华大青年报15周年之际,和同学们一起回忆华侨大学创建至今这段不平常的历史。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用它来烛照现在和未来。从华侨大学短短47年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觉到华侨大学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息息相关,荣辱与共,不可分割。

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史为鉴,可以明智。我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段历史了解到今日的可贵,知道学校未来的希望。希望大家同心同德,爱国爱校,继承传统,激励现在,开拓未来,共创明日之辉煌。我也相信一代会比一代强,一年会比一年好,后一件事会比前一件事更好。我们对国家的前途充满希望,对华大的前途充满希望。

80年代最为人熟知的十项侨捐工程。

1、菲律宾乡亲李先生捐建“回咤体育馆”,于1985年4月落成;

2、菲律宾乡亲李国箴先生捐建“尤梅幼儿园”,于1986年落成;

3、菲律宾乡亲丁先生捐建“丁氏体操馆”(校乒乓球馆),于1988年5月落成;

4、香港维德集团董事长庄启程先生捐建“金川活动中心”,于1988年10落成;

5、菲律宾乡亲施先生捐建“教锯楼”(建筑系教学楼),于1989年11月落成;

6、旅菲乡亲白先生捐建“莲雪楼”(体育教学楼),于1989年11月落成;

7、由白先生、李先生合资捐建新田径场,于1989年11月落成;

8、由已故旅菲校董陈秋中先生的夫人陈王如琪女士为纪念陈秋中而出资修建的“秋中湖”,于1989年12月底落成;

9、由印尼华侨总会集资捐建的“侨总图书馆”,于1990年11月1日落成;

10、由旅菲乡亲集资捐建的“菲华教学大楼”,于1990年11月1日落成。
华大学生不得不知道的一些事情:

华大的五任校长是谁?

廖承志:杰出国务活动家、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

叶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侨委员会主任、解放军著名高级将领;

陈觉万:全国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人大代表、全国ZX委员;

庄善裕:当代民商法学家、中国香港法律研究会理事、福建社科院研究员;

吴承业:全国ZX委员、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社会经济委员会副理事长。

华大的五任董事长是谁?

庄希泉:曾任全国侨联主席、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全国ZX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

胡平:曾任福建省省长、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全国ZX委员、漳州市ZX主席;

贾庆林: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ZX主席;

陈明义:曾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福建省ZX主席、全国ZX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

宋德福:曾任全国ZX常委、福建省委书记、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华侨大学的办学方针、办学宗旨、办学理念是什么?

办学方针: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面向海峡西岸经济区

办学宗旨: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

办学理念:会通中外、并育德才

教学特色:一校两生、因材施教

校园文化:一元主导、多元交融

校园精神:宽容为本、和而不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华大|华园照片|工作机会|物品交换|华大贴吧|我要表白|禁言帐号|手机论坛|HK ICP备09009564号|广告联系

Copyright 1960-2018 华园论坛-华大论坛 桑梓年华泉州厦门华侨大学论坛-最受华大学生欢迎的校园BBS站!

GMT+8, 2024-5-16 03:13 , Processed in 0.043704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