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改革---是满清专制者挣扎中的最后一根稻!(z)

[复制链接]
天太热 发表于 2010-5-25 22: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 R9 x% m( W$ o3 a2 v- L4 f$ o+ Y0 P

* M# [8 G( {# i 引子---------为了维护独裁专制满清当权者曾说过一句透彻的话:改革就是为了防止革命!革命若不发生改革随时终止.革命如若发生改革必须进行!上海的繁华就是慈禧搞改革的结果! 19世纪最后几年 4 S2 T# Y" G% t9 h
历经内忧外患的清朝这艘破船在风浪中飘摇
4 M) B1 {; z# @! m9 Y  H: J' Z8 R; U    几年前
3 A0 s/ i8 @# F2 c: v; h清朝的统治者们
7 U2 Z6 M2 C/ F5 s% w' D包括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还对变革派深恶痛疾
+ b; L) Z9 T- b5 M0 A$ p2 m, b" |必欲除之而后快
5 \% A( a6 ^4 d7 R) f* J而如今
  {1 p4 M& I9 ]+ j看到败象丛生/ E& z4 \( U6 B' m+ \
担心起满清的命运
' ]( r: q2 q( Z- I# V) O在潮流的压力下& ^, j7 x+ W& }  x+ u1 v
也不得不实行康有为等人倡导的改革来
! j( L; ?+ Y4 P6 L- E" T) E7 b7 O    几年前
# K0 ]7 S. E7 S& x变法运动的几位重要人物
" g$ v8 z" \5 M6 D因为倡导变法而碟血菜市口
- {, G7 P" C  G- g+ h    而六君子被杀后不几年
8 p9 v! c* i( w. ?7 e( X) U镇压变法运动的人们* ]1 ^' z  ?/ [* Z! U5 Y* D! G
居然继承起他们的事业4 P) R5 K% e5 Q( H0 f# }) `
也像模像样地拿起改革的旗帜" e7 p# b& f. P) o, K5 }
成了耀眼而又奇怪的改革的新星/ P0 `  D" {1 M! D& q
   镇压变法运动的元凶老佛爷首先举起了改革的大旗4 L" q9 n* f) h! @1 y6 ~3 a
    她是康梁的死对头. F* B; a: j3 j# _6 _
但维新成为时代思潮+ \8 e$ b% a7 a# O
改革成为社会潮流
6 Q  C4 X' S5 P+ C! g9 {她老人家明白
3 L. q/ P* N7 j) i* F+ W- F) u不改革满清必亡无疑% \) t- U& e+ t  G! C' Z0 F0 z
她也想通过改革挽狂澜于将倒9 \3 ^& A; h, H
    她老人家因为支持议和团运动
( [: }' l5 L+ g3 ~不得不辗转逃难
* Q& G: Q1 Q: F7 A历尽狼狈和艰辛之后
4 |4 H- u" F: {. B; @0 J9 m回到北京开始实行新政
( K3 r: X3 e( ]/ ]2 K
% v2 Y7 q% ?- l' ?; Y/ y! [    她批准五大臣出国考察立宪制度
3 D" v+ O% F3 {2 Z作出准备进行政治改革的架子;她不辞劳苦
, L. C, W2 a, C$ w# P亲自到天津视察, G6 k; E! r; V" }8 ~( D6 d( K
以表示对袁世凯改革运动的支持;她亲自批准结束沿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8 B. U+ u/ ]2 C$ h; T. O
变革了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3 Y! j$ ]5 C; m2 K
    此外
# f0 i* S4 O( I; ~3 q她还批准兴建女学
# j. O" P( I" V& b8 A建立工厂
: Y. g( C0 b. S' J. |1 G/ }开采矿藏
. f3 x$ f2 }1 f, ^& Q  ^5 s: Q- L扩建铁路
: C. l8 `+ n/ d    她也自称“力图变法0 N5 C, j( C0 i/ S8 B
锐意振兴& X" Q4 o3 {% Y/ f' H8 i
    ”成了当年改革的倡导者和总设计师
' v% G1 l8 a- s   曾用六君子的鲜血染红了红顶子的袁世凯$ r% R7 r& F: {7 M
俨然成了改革派的领袖人物
) f7 L4 K: k4 z! j( E; h5 C" S    袁世凯在天津搞了个改革样板/ _1 Q1 W& W4 K: O
他以求富、求强为方针
& r0 q9 _, b' X* X$ L提出了治国十策
" Q! p: r" u# U9 A他改革军制% W+ H, \( h) J
建立新军
4 C: {5 g$ ?% S- h' a8 Y$ A5 f2 ~创办巡警% U7 ^' D* ^$ {) X1 L" p
提倡实业
$ d; a$ W+ w% a- M' A广兴教育$ y, `6 }- P5 r1 \. h2 Z! A' T
    他还倡导西方的新生活方式+ c" j4 v2 l, r3 Z' c: {
建立了自来水厂
+ d1 ?7 m2 _  j" n! ^电影院
& h& X& [+ l, @( K* p: m俱乐部* M" G, D, G* S& v  W
一时( i3 R& d, F/ u1 J% M  r0 O
改革运动在天津蒸蒸日上
* d* `. V# b+ a) |4 m$ }3 t当年镇压改革派的凶手成了今日改革开放的明星5 e  [/ u& \- }+ t. m
   改革顺应时代的潮流# }! ^7 ?! u* q' h7 w, Q- T/ W
也符合社会民意
  u- O9 l. b8 i" R% U一度
  G3 D# {& I2 H0 _$ V: ~0 }清朝的经济确实有些起色+ Z1 E# ]* j- h+ k- b0 p
人民也对其抱有希望4 _! e/ ^1 I- d. B+ P+ i
    但是; `: [3 ~2 ]- d8 p% P
满清这艘破船还是很快就沉没了
, G* H; ?5 a7 `3 T: o5 {    1908年
, s$ P6 p/ |+ B. ~) G清朝出台立宪大纲
1 m3 e% B' \% ^- N4 X% v6 M/ f4 U过了三四年8 V' @" o( O% t) Y- o
1912年2月12日
( y- W1 U/ `5 M% y" |' r2 M+ S, k( b清廷被迫退位
% `2 V) H1 A& F    清朝为什么那么快地走到了历史的终点呢?为什么改革没有使清朝走上富强和长治久安的道路呢?为什么改革没有改变清廷被人民推翻的命运呢?
5 [1 c. n  h! [  V) B0 ?( ^, f* |9 p   第一0 J1 Q( j; P% g# D
清廷拒绝进行深层的政治改革
0 @' n  W6 C: X" @& d8 ]% V+ a6 f   上述这些改革只局限于经济改革2 [: [6 P2 G  b) S) t6 ~' Q/ M
教育改革
3 f- L$ {* a3 c# k" X7 v! p+ \虽然这些改革也有益
% \1 p: r& [" a  N6 W3 N也重要
9 x) W3 X! Q% p" B0 w它们毕竟是局部的7 C3 v& ]2 ^& U' n! F
相对次要的7 X* d4 @  B" x) ^+ \% h
    政治改革才是基本的
* n7 R' h; z% I- {    这些改革是否彻底
4 `2 ?4 O$ X+ P是否真有成效
* ?2 ?! }! [( [# `也与政治改革密切相关
9 O) T5 _- N5 [8 `    但是" m$ \8 }  N5 _; }8 ^  ?9 ^$ X6 ~
政治改革却严重滞后
6 C. M- b' e7 j5 u6 m% B2 r; @1 Y    当时清廷的改革方针是, s3 r7 N7 I* L, I( q$ j+ [7 ]& x" X
千改革万改革; K9 z3 w8 i5 G) r
清廷万世一系的权力不能削弱改革( p1 m2 q" ?* i1 e
    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君为臣纲. x! `6 c0 M9 k) Q
皇权至上5 ^# \& H8 C% F" t
“大权统于朝廷
( m9 Y  u  c- w: n6 K庶政公诸舆论
  O- m$ D9 j6 w0 L% E8 `    ”就是说
8 l! x% v+ O  U: E5 M6 Y+ t/ Y. h普通的公务可以放开一些
) _1 R) x2 d' d% X6 y" I但是/ J/ J8 Z( s, K8 c3 w
大权是不能傍落的
( [) c) t+ ?* {1 M# K- ^朝廷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 ?. [! {3 r' t老佛爷的权力是不能有丝毫动摇的, e; @/ \* [) Q9 M
    保守派们千方百计阻碍政治改革
1 v. `: [+ G. I4 b( W2 g其理由是- @' I5 s1 R. m) y0 p
中国“规模未备
3 \8 U4 D2 j1 `- N% U民智未开' I/ X* ^$ u* M1 N8 r- \
    ”政治改革不具备条件
$ X, ?: g! |8 `: b   第二
' z& @* [6 @3 c1 f政治改革严重落后于民众的要求和解决社会矛盾的需要) L" J: V/ m- r& `/ }! O
   当时+ w8 `& M/ {7 c7 E
清廷吏治腐败8 S- j7 w# K/ g4 t
社会积弊丛生% U5 z7 W) ?$ U' o) H' E
需要依靠政治改革消除社会弊病
4 a* X) ?) }8 P) X1 H4 s) Y) k2 l    广大民众也迫切希望学习西方的政治民主制度
. ?% J& ~3 Q) O使国家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 b  J) h+ Z0 G( ?    当时的社会舆论认为
. H( J' U2 d; k7 K2 s* W$ V宪政必立! c$ W- _" I" o- l$ }# ^
我国必强
6 z" G  }( R! i- |宪政必不立
( V( O, _+ k$ A- @) s: h; R吾国必亡
$ [& Z9 {1 R& N0 K0 X. ?# j- I3 D    社会需要和民众愿望都寄希望于政治改革
1 X1 ]/ `2 D' Z, Z, I/ v# d' F    但清廷对政治改革却采取回避、阻挠和拖延的态度
0 I& [( b0 w7 K5 s加深了社会矛盾
! R1 J. B, }4 }也使广大民众对清廷最终失去信心" q' x8 r4 F' ]7 Q2 G4 y
    多数民众的失望1 v& Z2 b8 e1 s% m1 O
意味着清廷统治的合法性根基的动摇
( M* e* O% r. |+ }! v5 M% ]    虽然' k1 @, C' i5 t& K6 X7 R$ ^- w  {
后来清朝也不得不装模作样地准备进行立宪
' _) z- u8 z+ m/ C7 i1 }' X但是4 O; b9 K. `& C& j; Y- d
处处落后于形势
" q! Q- S7 p9 t) `0 f8 M处处落后于民众的希望
2 P  ?, F4 |& G    政治改革的严重滞后
  d+ M  {4 s9 r使清廷大失人心; v' V, p# Y9 t6 n/ O4 |; z
大失时机6 e, O* Q7 B/ y& n
    1911年
6 F# t$ H7 F/ Y- b1 V辛亥革命爆发
+ V- C8 Q" \- e/ @0 ^清朝迫于形势3 l/ w+ @( X% y( F
急忙颁布重大信条十九条
4 s' Z# \/ J/ x/ d* ~  r准备像英国一样采取虚君共和制! J8 \1 j* p% U) |# x  Y
    但是8 m( V0 z7 M1 s5 B7 @/ k% {
这已经晚了" h; x- |# M! V5 c; P1 J5 B3 [
    清廷的改革
  A* d# |# ^& T0 e处处落后于社会问题的解决
: i% q# o7 Y) s/ W0 `3 C5 q. m处处落后于民众的愿望
8 a% V/ k8 `4 R. I" d: l7 d) q    它被人民所抛弃( j$ H" t8 H+ f. L- _* x1 G6 y: R
2 N% X. b  i" H# o+ F* c: Q  x
   被历史所抛弃
" T% L0 Y9 j; _, @$ x是有其必然性的
' F+ v) G2 ?9 T/ i5 ^4 A% f   第三: `+ @* g- O8 x
治改革只是做做表面文章$ Q4 _8 @5 Z  S0 n4 T
糊弄群众
& \( e7 p" E7 u9 B欺骗天下6 |2 A/ a  V5 g" L/ ^
   说清朝政府一点不搞政治改革
& E1 s3 G7 }& g" C' s& X: s/ J. h4 o这也有点冤枉  G3 m8 W8 O# g& Y5 q. N' _
    慈禧曾派出了5位大臣出国考察政治7 `/ @2 o0 l5 v/ M
声言准备立宪事宜: x$ r2 F* n0 }# j
    钦定立宪大纲( D4 N; s3 F, L4 E7 Y
也像模像样地制订了出来
) H6 d& n; P% N' Y9 N    但是$ |$ l, h0 m( c* f* q; I
立宪的准备期是9年& x6 s0 N+ R! O& }
并且规定; c6 f; ^7 ^1 }( X/ Z. E
皇家统治者有至高无上的权力3 o. H3 i" a' x/ j
    外交、军事、司法、用人等权力
2 \6 o6 \2 ?& l# }8 T% s一概由清廷决定8 N/ I) X% B0 w2 R
    它仍然坚持大清帝国皇统万世不易& s/ v1 `, C5 }0 n) t) B" l! o: q
皇帝神圣不可侵犯
2 {. X, _5 X2 b( @3 f* B0 \    可见
% [/ B- W1 P* m+ m! w# d清廷的改革只是表面文章2 {, I: U) x; [# B) D
它念念不忘的是坚持封建极权统治
' o9 R( A- N$ q- Z: m' a* @    坚持权极统治不得人心
1 m9 o& O/ S$ P9 n" a$ f- y第二年
/ h" P3 i. j# \7 s' P3 S% n清朝就寿终正寝了
' y* \5 A$ T) N3 _; d" F! |: ], T! }" _   由于拒绝政治改革/ f3 t% [: h. ^9 T, C7 J+ r" Y
清廷积累下来的种种社会矛盾无法解决( @- y! P! z; Z2 x
社会脓包一天天地肿胀
5 z  Q( V. R: [; ~: `! M8 f溃烂; a& [/ E, G! Z( y5 X8 y
吏治依然一天天地腐败下去6 `+ U8 q, d2 q( t6 e; `: b
最终限制了经济改革的成效
# [( a- F) Y* I! j2 h    没有及时地进行政治改革
! Q6 ~9 B3 I& E5 D! Q  ^% W% H) P社会矛盾的积累和对改革的失望
" c! U, Q4 L' \2 o, ]1 i客观上为革命创造了良好的土壤1 i- k" A6 i1 b5 p6 C! e' K
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发展, N5 J# L& h* c& n: W
同盟会发展迅速
" X  \3 T3 f. k# g清朝内外交困
& C$ K+ N1 ~* C& o1 N% I孙中山、黄兴领导的革命的胜利只是时间的问题7 @. [6 I0 U; |+ d: q" H% Y7 V
   1912年3 L& y4 d. l( h- M" Z
清朝的经济改革走到了历史的终点
. m7 K# n6 q  P4 f4 m, u    如果当年慈禧能顺应历史潮流
. m; ^: |9 L3 ?及时地、主动地、深入地进行政治改革
- U6 Z9 q0 _6 {, ^清朝有可能走上君主立宪道路2 U+ ~  Z  {, J' Y2 h* T" \0 ~
就如英国走过的道路一样
- T5 D. t$ P% X4 _% K5 p0 k    如果这样
) l% x% {* P$ o: Z% G, Z8 H中国也可能减少社会转型所付出的巨大成本9 i5 ^% W$ D" t! N
    清廷灭亡后中国出现过军阀割据、内乱频仍的局面9 ^- O* S& Y/ [" H6 _* M/ \
    如果当年清朝进行政治改革- ~! J  e$ Z& M3 I
这些代价是有可能避免的3 @0 Z9 f; v) a' H
    清朝的王子王孙们也可能有一个相对安定的人生
# b$ n7 g- L( [. c) Z, x    相比较而言; k( N9 R! G- r) _
统治者顺应历史潮流
+ T. v# M) P; W0 y4 n( F4 g0 _3 o' D走政治改革的道路
' n& ~: Y; T- x1 m, T对社会生产力破坏最小
* }9 n) x5 C% o+ b是一种社会代价最轻的转型方式
! }  @+ T5 E/ \; @3 `0 w- Z) ^0 @    但是
2 m5 B& O* c, [一己一家的私利
, s/ N- Y! l1 H2 M阻碍了清廷走上这种社会进步最优化的道路2 Q, e8 e- W+ B, {# {- N; d
其结果( h! Y" W$ u( a
一是清廷终于被人民所唾弃
* M" ?7 V. k, f: S: b3 l* A二是中国社会付出了较大的代价' ~: a; d7 S( ~9 x9 _
    当然  P0 W* o* U/ w
从历史前进的角度看- _9 R/ M, K5 [& Z& e# v% N
这种代价还是必须的
6 k+ k5 |4 P# b+ j9 A( f    值得的
, ?/ [! W1 l" ^. A5 m7 B/ ^) f    要不是无数志士仁人们前赴后继
7 p3 `+ j, E: ^2 b: ^我们今天有可能依然在老佛爷之流的统治之下5 L: X3 a- U3 z8 b' x
盘着长辫子
5 a/ J. J( I: h6 W# n5 y% l带着水烟袋呢!, {5 `* Z8 h3 m- A
   其实
5 N4 |9 F# u  S* x% k- ^1 y每次提到清末的改革  A% l8 B+ L6 V+ _% f- U- Q
总有一种苍凉的感觉
: ]" u9 u" c  A* z" O" t" E有一个词叫挣扎4 r2 k3 q- Q* U9 T
似乎就是最好的形容7 R( G4 M! @' H, K% o5 N+ l
   对于清庭7 m9 c1 K9 s9 x; ]/ _
这挣扎1 s& Y6 g) _3 H( H( z6 w
是无奈% N  G7 n5 H" w! C3 k5 y+ ]: n
是内忧外患、百孔千疮的政局下+ r6 R+ ]. e- `+ ~. J" m! X
不得不做的妥协( ~6 q, M0 X9 v. O* c1 {
    这是这妥协对于它来说太过委屈
8 v. `) f% p, y1 q; R% E' C) s5 Y做惯了高高在上的主子8 l) ?  _7 ^) e, C; N% h9 h* u
要它一下子放软姿态放权于民总是不现实的
, p/ T; X& E% [# u9 e; u2 `! a* Z    所以抱着侥幸的姿态
: G, l" j; F- R% Z2 d7 c再一次玩起了文字游戏
( x9 V, l3 R* s0 H3 S8 J; ~8 a希望可以如过去一样
* O" T; W- J% i& d7 E能够愚民
- ~7 b$ T- D, }5 n2 H1 P5 w0 H    可现实终于不一样了/ g8 }! e, J0 X( x, k( s4 v6 c* u
民也不是能一直“愚”的) o3 b  z" F+ C
所以
$ z% y$ R  Z! ]挣扎过后# T% }) c, d0 |
只有溺水
4 X5 g, L; E9 U1 v+ ?! e死也死的狼狈" M& S  z% Q3 F: c  |
面目狰狞破碎* Y; \1 p6 B/ S7 @3 j0 ~5 u
   对于一些有识之士
. W* @9 u$ @; z3 U! {- h4 ]却是希望
& Z( t9 r, `7 O. q所以即使是挣扎1 f4 R7 o% G$ ~- Z+ E- m3 Y7 U' Z
也挣出了傲骨气节/ j, v( b  T' e4 M  p" ^6 k
    对于当时的中国人
6 \$ ]) R/ `9 u0 S如何挽救中国的命运
) w8 L3 R; G2 o+ k- Y5 j/ ^3 Y实在是一个大大的艰巨的课题$ f6 B% Q& j: T2 [* q7 Z
寄希望于摇摇欲坠的朝廷+ G+ M& z/ h5 N+ \
希望通过改革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q: _; g% A  X/ D
就是愚蠢
  T" [' ~' \$ d, J' t% m    虽然最后结局是失败了9 g3 J9 o, e2 U: E  [
那段愚味的过程
3 A2 D( p- w; ^' |! J- @; ]却是有人还自觉辉煌
4 m* l7 A+ ?" i; ~: b洋务运动* v' h3 {  r0 e, T7 R
启蒙了多少青年?晚清的改革为什么没有改变满清灭亡的命运?!!# q# n+ Z7 Z3 d6 M6 b, z
4 I, }; S  @7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华大|华园照片|工作机会|物品交换|华大贴吧|我要表白|禁言帐号|手机论坛|HK ICP备09009564号|广告联系

Copyright 1960-2018 华园论坛-华大论坛 桑梓年华泉州厦门华侨大学论坛-最受华大学生欢迎的校园BBS站!

GMT+8, 2025-11-3 23:55 , Processed in 0.022122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