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还是死刑保留论者
) w+ T+ v0 R5 g' j3 Y他们所持的理论基础有多种:或者是以社会契约论为基础
/ h% r7 D6 Q- E+ ^: K% B或者是以刑罚的报应论为基础" k$ K1 P* ]/ a6 S" |
或者是以明确的功利主义为基础
1 G4 }* H, i: \- p5 h/ U 但是
* w$ J9 Y# e- |: @0 W3 M若深入考察死刑存废之争的理论基础- B! F! W: G' o& S8 S' t% l
我们不难发现
8 t3 W+ I1 C/ i4 v$ @) {从刑罚学的角度而言
& D! R# r2 \- V' _# A死刑存废之争仍未超越报应主义和功利主义两种古典刑罚理论;?=#_ftn1][1]从人权的角度而言
: P" O- X' w+ g z也未跳出人权的功利主义观和人权绝对论的窠臼) E6 g, Q2 e& o' V3 f4 w
我们甚至可以发现3 o6 Q+ T8 G1 d# E) C4 {
在古典刑罚理论的报应主义和功利主义之间7 q5 }9 Q- E+ t* t9 n4 w# ?7 a
是功利主义的基础占据了上风并对争论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而在人权绝对论和人权功利论两种观点中
/ D9 B9 ]) _; J3 X也是后者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Z, |5 |5 G' f; t6 u; j
换言之
- k: f1 ~! g" p刑罚的报应论者和人权绝对论者常常不自觉地就被引入了功利主义者的圈套之内5 u, w) Q9 C' y" f& X! n+ I
而以实际上的功利主义作为论战的基础3 E4 e4 x# U3 N2 y1 X6 I, T
我们在以下分别言之
8 b$ |9 ~/ v/ o* [; [- \8 C( O& R% H) e2 H死刑作为一种最严重的刑罚% s9 H) G/ v5 f* C" n" R [; h
也难逃上述两种刑罚观之外来进行评判/ @* `8 y% R f
然而
5 `: ` R. p5 r/ @& f! m在死刑存废的争论中我们看到
* U( P/ Y& |8 `/ }7 P* h8 T人们对死刑废除无论是持赞成还是反对的观点
' p6 A( c) D# k( h! r- v其立论基础基本上都是:死刑的存在可否对社会整体有利
$ T- S' J" ~7 G/ q0 n: E 特别是在美国的死刑存废争论中% P! `2 w1 U7 I8 _4 R- [* f) @
以调查死刑废除前后犯罪率的高低来证明死刑对遏制或扩大犯罪的作用的研究方法之采用5 _6 V2 N$ }: B, [
更给人们造成这样一种印象
( g9 w& F+ {* v即不能废除死刑是因为这种刑罚的威慑作用可以减少社会的犯罪
1 e4 l/ T# M- K" T/ f9 h而死刑之所以要废除是因为这种刑罚并不能减少社会的犯罪0 m9 L& C+ w4 _' p8 j
?=#_ftn2][2]刑罚的报应论在当今的死刑存废争论中已经不是主要的支撑性根据了
- |) u, k5 [7 I' N/ ?以功利主义为基础的争论占据了上风, {6 P2 D$ x4 N5 m+ K$ t( f
这一方面说明了此一学术问题研究中的唯科学主义逐渐占据更高地位
% o; m+ t* B Z: B+ b# P4 @8 g另一方面也说明
4 m. [- \. B( g5 B以报应主义为基础的绝对刑罚论已经逐渐不能再作为支持死刑的有力基础了
" T2 X% Z& w3 O' V而最多只能成为一种个人信念上的力量
7 e4 G) @1 \) V3 l5 i' r/ s6 { 但是: T. @4 I4 O* ]; U9 J
至目前为止
; o c8 H5 o# u2 Y6 s1 }9 k, d/ K% j* y我们尚未找到确切的方法来证明
7 l; d+ w3 x' j( _; q# ?/ x k! A究竟死刑的存在与否
O# N* j8 g4 u与杀人率的高下有何必然的联系5 ~) w% E4 t# ~ g; T3 n
甚至某一天: o! `- z" d2 D, y+ r
或许我们会
6 z9 ^$ x/ D6 |2 m
7 {- b2 P. G" b?=#_ftnref1][1] Cf. Ted Honderich, Punishment- The Supposed Justification, Polity Press, 1989, pp. 22-45; pp. 212-244. H. L. A. Hart, Punishment and Responsibility-Essays in the Philosophy of Law, Clarendon Press?Oxford, 1978. 又见邱兴隆、许章润着:《刑罚学》/ f; ~: k1 e( G- }6 R; Y- {
中国政法大学1999年版
s" ~' N7 |, k* ?$ T第28页以下;陈兴良、周光权:《超越报应主义和功利主义:“忠诚理论”――对刑法正当根据的追问》+ c* s" o4 j2 b: \) R; f7 Y
《北大法律评论》第1卷第1辑
% W1 J0 G$ P* }6 E4 @" P8 Z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2 `: m8 @" `8 J c" R! C, ~# g W2 `' p
?=#_ftnref2][2] 美国学者Issac Ehrlich 用数学统计方法对美国死刑的适用情况与谋杀率变化之间的关系作了分析- d0 B0 Z9 v: i# ?
他所得出的结论是
- S8 d4 f2 G+ l, c5 ~“在有关时期(1933-1969): H* |% q% Q) j% t; g
每年每增加一起处决% c1 n2 i! J6 q+ P- m
可能导致平均减少7-8起的谋杀- w: K0 N0 A2 E$ [
”参见1 B' o" f3 U# s
Issac Ehrlich, The Deterrent Effect of Capital Punishment: A Question of Life and Death,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une 1975, p. 397. 大约在相同时期
4 _+ O# m1 W& y* U/ nYunker的一项研究表明' A' G3 Z. q0 D' v% Y
每一死刑的执行能遏制156起谋杀( J( K6 ?/ A1 `+ V# E6 n6 s8 i
参见, {4 Z% x- M% R
Yunker, Is the Death Penalty a Deterrent to Homicide: Some Time-Series Evidence, 1 J. Behav. Econ. 1976, p.45. 但是0 L; h, ]' b. ~3 U; N
Ehrlich和Yunker的研究结果遭到了批评
* ~5 g7 L: O1 {) ^. K! X甚至有人得出相反结论
f2 s$ ]4 J6 s' o0 H3 \认为每执行一次处决
# U0 L7 Y9 D, v7 q' i. @* _" r# }9 N都会导致增加杀人案一到两起; d. b# s' z9 o
参见8 j6 p. x) ^1 X8 q
Baldus and Cole, A Comparison of the Work of Thorsten Sellin and Issac Ehrlich on the Deterrent Effect of Capital Punishment, 85 Yale L. J. 1975, p. 170;Bowers and Pierce, The Illusion of Deterrence in Issac Ehrlich's Research on Capital Punishment, 85 Yale L. J. 1975, p.187;Passell, The Deterrent Effects of Death Penalty: A Statistical Test, 28 Stan. L. J. 1975, p. 66. 而现在一般的论者往往认为$ w# j. i2 u9 u$ Q+ S
死刑的执行其实对杀人案的多少并无什么直接的影响: U: s$ G! E |: |2 [
任何证明死刑有效或无效的证据都不能采用7 y: m6 @; o6 b, w3 |% ]+ N
因为尚处于争论阶段
& [; X9 y* M9 F' a0 e( R各有各的理( G' f6 B- c8 M! f- g% ]* E8 ~
谁也不能说服对方
0 a, o& ]5 p: o! X& R9 p- b 然而
. m; P/ g5 Q+ Q5 c! V! c这种观点仍然是一种功利主义的刑罚观
' N& b" K" z" G8 u 参见山姆?G?麦克法兰德:《死刑是对杀人的一种短期遏制吗?――对美国近年来的四起处决的效果的研究》2 H, l K/ @" E" J1 S1 l0 R
邱兴隆译;德恩?阿切尔罗西曼里?嘎特内尔" |. m" l- p" l6 e2 H- N- [
马克?贝特尔:《杀人与死刑――对一个遏制假设的一种跨国比较》9 c1 }# N9 E3 C: i) W$ ?
邱兴隆译( }- r& c" R2 J/ C2 V! B
这两篇论文均载邱兴隆主编:《比较刑法?卷一?死刑专号》: D. N/ t3 c3 r" A
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1 ?# `& v, C6 R第345-388页
7 m, C6 }" }0 m9 A% f: u- K$ m发现二者根本就没有任何联系
- p" m' H E+ X: Y( T+ a 那么& s) ]- d- }4 {# D$ g* ~
我们以功利主义为基础的关于死刑存废的争论, l2 \; x- ~6 g7 p @4 N( f
从实质上说都是无的放矢
& l/ w/ e0 {( q7 ?0 |$ K从人权绝对论和人权功利论的角度来看死刑
' b* U8 B. m" i: G* c) a- J% l0 e也存在相近的问题
: |4 n8 o* _ S 死刑所直接涉及的是人的生命权问题
8 e A4 y7 X9 r0 r也就是说0 u7 S t3 t# U/ E4 M, S
从国际人权立法和各国宪法所保护的生命权来看, m+ d# M3 D5 R7 k6 r; R2 x4 z
是否与刑法中的死刑相冲突和矛盾的问题) e* g+ X- A4 i; u7 i5 t3 }
尽管各国宪法并不一定都有关于人享有不可剥夺的生命权的规定2 b: D1 M( C. ?
但在当今的国际人权约法中9 `8 a- L, y0 ^
这都是一个基本的规定
. [: H, B' W6 U; D而且
! ]" x/ a0 l, H2 `! T一般都认为生命权是人的最重要的权利
9 _9 v; [+ {3 m M 前已述及
5 V. m0 g2 m' Y; f在二十世纪的人权约法――如《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欧洲人权公约》、《美洲人权公约》等――中
- b) [* V+ x+ y* W7 R3 D我们都可看到制定者在生命权与死刑问题上所感觉到的矛盾
1 R, ]; S. O r- ]2 ?3 j制定者往往对表述这一问题颇感为难
5 S5 s/ m% O" f4 e7 l 一方面 X; Z+ v) o/ ?& i
承认人人享有不可剥夺的生命权, O; |$ _+ q x1 C) r
另一方面* ?; s5 w" v+ H- }
基于死刑仍然在许多国家中存在这一事实
7 }. [0 A! D# a& d: z, r: m又不得不宣布死刑并不算是侵犯生命权0 {; U7 Y. O' f( q- B
但是6 k& p! h9 p# B; ^7 f
生命权与死刑问题
* A9 s+ O; z6 g: |! r终究是不可避免要发生冲突的$ V# W/ d9 J& P
从人权的角度而言
+ P+ c; {3 _3 O如果我们采取一种功利主义的人权观
$ ]; \! ~8 R" [+ K' j6 {则我们就会认为
2 n- B( ]4 O6 \; s7 W3 l/ N任何权利都是相对的
4 Y$ U( o$ u2 o- z/ U! E1 V生命权作为一种权利也不例外
" Z$ N' L& j- u, w2 ? 如果用刑罚剥夺一个人的生命- t# B; o, S" |9 Z, D3 `
而可以增进整个社会的安全、秩序和其他多数人的幸福这些功利主义目标3 Y, w. X0 S, y1 c I4 C+ O
则牺牲某些犯罪者的生命和幸福& p. Q+ A' D! h5 J! B: b1 Y
就是合理的
- l2 k' z/ o' D( J4 r 因为根据功利主义原则: o4 Y: P. ^& l! e. O& R& e7 x: q
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尽量扩大快乐 K' y4 C1 f7 J3 u; N
而此时对罪犯执行死刑可以尽量扩大快乐3 p) u) A7 i8 Z0 y. Y3 k
在这里
; \# |* q/ |1 f我们看到
$ S& o8 W& @" J- J( U; \2 {5 U$ _( m" c人是可以被取代的
$ {8 _1 t& X! I! B 个人只是快乐的盛器' P2 Q, y, ]0 ?
功利主义关心的是世界上快乐的总量
& c( X/ }5 ]. S3 c人的重要性仅在于盛装快乐
: P6 k1 [ d# |6 q5 I每个盛器都是一样的0 |2 `; x) ]$ V$ H5 W
一个毁损了可由另一个取代+ V: p8 k1 f' C9 ?2 P, A
个人的独特性可以与他盛装的快乐分割开来+ e t+ E0 H) s4 U
如果快乐的总量不变
1 Q7 h( X. Q8 a q则谁拥有这种快乐是无关重要的. d/ x f) J6 r9 |$ W' K
换言之
$ w! j3 _% n" W$ G, n+ c% w' I) v在功利主义者看来9 \% G$ ?; y* k- c
快乐可以交易; F! H* Y9 \. ]9 \1 _( }3 d5 T
只要交易的结果能导致快乐的总量增加就行
& c9 T7 F* r6 [$ k 这样
* [0 v8 T; }, U) r. P) g执行死刑( m2 \- L8 ~9 ^, m+ Y, a
藉着减少一个人的利益而使他人利益增加的做法; ^& ^/ H+ }( s2 m7 Z
是允许的
0 O4 n2 H1 K7 l; U3 S( @ v6 ? 由此引申开去
! T0 }! g# O! P则没有任何人原则上可以免于被牺牲
8 {2 J' E, _8 S/ z/ ~) S! ~没有任何利益不可以被牺牲
S( B4 S5 S& W6 }/ R5 B生命中也没有任何一部分对于个人来说是非常特殊和重要以至于不容牺牲的
) ^3 Y/ C- Q* S" g! ] 而且: S0 M0 G5 F% A O8 \/ v
这种牺牲没有底线/ z% r1 X, p8 v3 i+ N( E% `% c
最后连整个人都可以被处死刑、被取代
2 h' l R. S% E4 c ?=#_ftn1][1]因此( y2 P& @5 M9 D$ b, p, K8 r
在功利主义的权利观之下' }. H' G8 Q9 `: ~+ Q! t* T- ~
任何一个人的生命都可以被置于岌岌可危的境地
' ?2 C5 x1 m6 r& I0 T9 n5 ^ 在此情况下
6 x: W$ a2 \: {# E, {2 \人的尊严和地位这些人权赖以建立的基础都成为无稽之谈
$ G7 B- Q* u, k3 L) B O可以看出" A( [3 K% K8 p& t9 M1 J
以功利主义为基础的生命权观念
- h6 @8 p8 X6 e, S4 f因为把人权当作相对的和可以为了更大利益而牺牲的东西
, c, ]& }3 ~) {2 M0 | ]0 `( Z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取消生命权的意义4 s/ C; H- |4 x/ C
这时: e1 \8 `. z' N: @& t% R! g
一切人权立法对生命权的神圣宣告也都失去价值. K1 v# D8 @( l
人权最重要的意义6 ]2 ]$ `7 I! B! G$ J; Z! U
在于抵抗国家权力的专横
- v+ K. c. l1 o. b而当国家权力可以合法剥夺人的生命时
$ F) s4 H9 y2 ~( o; A/ ?% ^5 b! }人权的意义又何在呢?死刑作为国家的一种惩罚权力
+ v6 r' I9 T: C1 M虽然经过事前宣告而避免了专横之讥$ ]" H# p$ ?' q$ ?7 g4 r
但是
5 B/ J) G7 G8 C* d h9 p它仍
9 U6 \! ~# ~9 S* N, @; ]" d
6 q7 n$ m6 t5 ~% S; O9 m1 U?=#_ftnref1][1]黄慧英:《效益主义与人权》% V7 u$ Y+ ` E6 \/ Q; _
台湾《鹅湖》月刊第一八卷第三期总耗第二零七* r- m! o4 \6 I. y
第25-29页
1 a8 y: q* b- B9 k& k是对公民生命权的侵犯
' k; s; D, P7 z) H) m2 K, Y只不过它带有“合法”这样的一个面纱而已
( _% i# S# l, J) o" I4 y5 B 当然
! j* X( W- _7 j这样一种观点已经是绝对意义上的人权和生命权概念了
$ y3 O! n7 _- @2 N: y8 [8 ]8 z在人权绝对论者看来& m! o: k* x) R- |; a: y0 I
个人的权利无论如何都不能被让渡和侵犯$ V9 O: z7 J7 q4 U9 k9 _, \
是天赋的、自然的和源于人的本性的6 B- A* U# L' j& {3 T- C: v
是先于社会而存在的& M3 O A; e) e1 y
这一派人士坚持启蒙运动思想家们的自然权利说/ D$ ^" c3 o2 z9 e Q S6 W6 A1 l
认为人的权利是一种出自人的自然本性的要求
- G' w/ L- _, T' S1 H. h6 n是与生俱来的和先于社会而存在的) v9 D) O% S$ n; w
他们反对将功利视为自然权利的基础 v' g! z' _& C: L: F( @+ m
而认为功利只是自然权利的结果
$ R9 [$ L. @. T% B$ @7 p ?=#_ftn1][1]大法官布莱克明确宣布:“我个人相信人权法案中有‘绝对’条文存在. b1 J O. T2 B) x
它们是明了条文字义并决计要使这些禁止侵犯人权的法令成为‘绝对的条文’的人特地写下的……( ~& o+ A* v( Q9 N4 @# s8 M3 C5 f" G
”?=#_ftn2][2]布莱克认为; F( L& a W: V. h s8 K( A4 T
当属于人权法案范围内的自由遇到更高的公众利益使我们有理由加以废除时: C# Q- D0 B2 C# V" T! c
我们也绝不能这样做; ^* U) }9 U% k' l9 _
在人权相对论者对绝对论者进行批评时3 S$ c; Y: Q" V- I4 b- d
他们以经验中的权利冲突为事实依据 w/ }% l$ u& m5 l6 k# [7 Q4 ^. x
认为诸多不同种类的权利
1 w5 G% \; l. \3 K, l) O9 ^ \在特定条件下必然会发生冲突或矛盾
" S. |9 X# o8 C8 H+ m 而一旦权利之间发生冲突% N* X4 K- f, |3 v: P# @
就存在一个选择的问题& l1 q, q' p2 d
存在选择的问题时就必然意味着有权利是可以让渡的
6 c; m0 r7 Z) } 而且) c4 x, F ~: |, C! T
在冲突着的权利之间需要进行平衡
1 i# r7 z+ O0 \( Z而平衡行为本身也意味着要限制或牺牲另一种权利
! w( |& J$ [! d; t0 x- [ 而人权绝对论者之所以反对权利的“平衡”论
' e$ ?; [& g8 U6 E r( Z也是因为这种理论会带来的可能后果:有利于国家行为和国家侵犯个人权利的行为 p2 Y B$ t( V1 l7 \
?=#_ftn3][3]所以& O7 _5 c8 Z) G1 X0 q$ H5 s
人权绝对论者认为
! l& U- l. @) i0 W4 L' l2 ~1 L* ]任何人都不能将多数人的利益转变为优于个人权利的集体或团体权利: U& k0 |2 r/ o3 |- `8 R2 H
德沃金说:“如果能够凭借多数人的权利剥夺个人的权利以实现政府的意志2 I6 B6 N# t' E% C
那么现有的与政府有冲突的权利将会受到威胁* d1 z1 _0 s' V5 K1 V
……如果我们现在说为了公众的利益社会有权利做任何事情
" }& c- u7 g; m& s: K那么
9 ^( K6 e; q& @# \# A% L; G我们已经取消了(个人)权利
! @! r' W: ]1 ? ”?=#_ftn4][4]生命权是最重要的人权
# z/ N3 e' o8 t* C4 e因此3 {+ `. D: L% [9 R( M! r8 f
我们决不能说死刑----国家“合法地”剥夺生命----不是侵犯人的生命权
6 N$ H- W& ?9 j8 w4 @5 i 当国家权力积极剥夺人的生命(死刑)时
( b: t9 I; M/ i+ h5 B" F/ @我们应该坦然承认: `0 r+ O+ V, i7 n1 t0 M
这些行为侵犯了人的生命权
. ~ ?) V3 k/ u9 M. a B& n而不是以法律的貌似严密的措辞来为制度开脱责任
1 f. |5 M1 w, ] 正如德沃金在谈到自由时所说 z8 _' S% {" v9 a! a6 [
“当我们制止一个人谈情说爱或做爱时
3 v9 [4 {0 O" S. b' d& Z我们削减了他的自由
6 E9 U1 V3 ^7 h) ?* j当我们制止他谋害或诽谤他人时: a0 }0 @6 o- m! O, @) i
我们也削减了他的自由1 [% l- Y9 a* ^
虽然5 `+ H0 x, Y- `+ E
后一方面的限制是可以有理由的
5 c" }/ V$ L0 w. B1 T6 q那也只是因为它们对于保护他人的自由和安全来讲是必要的妥协
9 C. N, }0 C2 c4 F4 @$ f而不是因为这些限制本身没有侵害自由的独立价值* X1 h/ @0 s3 ^6 `. [* W
边沁曾说
* r' J/ F( ?- y% }' l. \无论什么法律都是对自由的‘违背’
4 l, P0 T! i; i$ ]1 R' B2 Q而且6 H! T, S/ u0 H9 G6 X$ F" F" Y5 i
虽然某些类似的违背是必要的* w+ w+ ^; w' m3 O1 y# t- h( N
但是 d- \$ s2 o6 M# s$ z) p
若要假装说它们根本就不是违背1 |0 }# w) \/ J; D7 }# L0 l
那就是蒙昧主义的论调了% x5 T+ c% x2 v
”?=#_ftn5][5]我们不能因为法律限制了自由就来把自由定义为只是法律领域以内的
r, z7 z! W4 K( U7 {& b( `
6 T8 P4 k3 u4 A1 r: v# `/ {?=#_ftnref1][1]参见杜钢建:《人权绝对论与人权相对论――当代美国关于人权法哲学的辩论》
( k% G# e, r. d/ u7 m《法学研究》1992年第2期;吴玉章:《反省权利――格伦顿<权利话语――政治语言的贫困>一书评介》2 `; c% R0 r+ B) t x' N
载夏勇编:《公法》第一卷
/ o1 \9 J$ H8 U" z' `% S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 m) s* h5 C5 B( m' ]( b) c第297-322页. F% Q/ A- r" K, O- x
5 Z' W2 Z, w3 q2 N3 `
?=#_ftnref2][2]布莱克:《人权法案》/ \2 |' }9 [( L) [/ r( R3 c" v+ Z( Q
《纽约大学法律评论》355 P) z, I3 O& @; L- J- p
第867页(1960年)
/ {1 q( H8 K Y U 转引自前揭杜钢建文
. |9 ]% y1 \$ D/ g A
! e5 c( f: [% Y) \8 Q- Y8 Y?=#_ftnref3][3] Robert Nozick, Anarchy, State, and Utopia,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1974. p. 33.: G( |! F. s( T* n6 M) o
8 _# p. p) w: w?=#_ftnref4][4] Ronald Dworkin, Taking Rights Seriousl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1977, p. 269.
' D8 C, v& z8 {; z5 _$ l5 N5 ]
( h" W# `$ c$ q* L?=#_ftnref5][5] Ronald Dworkin, Taking Rights Seriousl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1977, p. 267. 中译本参见1 u0 `9 J! f2 l, u9 j
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 k$ w2 N" W# y3 n) r: ?2 v
信春鹰、吴玉章译
' T0 n! B+ l$ _, Y! x0 g4 C, Y% x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9 ^* L2 N( ?4 a# L
第352页
. U* n8 X# f6 J/ X自由
7 U) E2 |( b. b$ Q+ p+ i. c3 W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U4 v0 a5 J3 j N( i
同样& K" c# z3 W* M( n+ y: u+ J* h
社会安全、利益和多数人的幸福等等这些功利主义的论证可以作为我们侵犯生命权的理由
& ~5 K* |7 Q8 z% }* |2 s* S5 v但我们绝不能说以这些理由来剥夺人的生命根本就不是侵犯生命权
% o. o9 y( k5 b+ P [
: [& `& X; l6 h% M. @7 E w
5 Z0 y9 O v! u% R& G二、 结语:中国情况2 L! a) A' p) Y1 N6 {5 [
中国目前在死刑存废问题上的学术争论也同样显示出功利主义哲学的支配性影响
2 x1 j' t( c- v/ p5 Y 支持死刑的人数之多和力量之大自不必说
8 ^( O1 A4 d' h1 A6 @0 {这一点我们从中国刑法关于死刑的规定就可以看出9 y1 @& w# N* c5 i
尽管1997年的新刑法削减了许多死刑的规定
a" N6 \# x" O# K3 {4 i?=#_ftn1][1]但是
2 K" q4 H2 y$ K+ u( y% E死刑在中国仍然是作为一种最严厉的惩罚而存在的
0 i. U6 T3 I8 P5 y8 C7 ~: J8 } 在支持死刑者和认为死刑应该扩大使用范围者看来* h& u" I/ A( Q
我们应当使刑罚的保护力度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情况以及与犯罪作斗争的形势要求相适应
* K- k4 `' h0 q: ~2 N而死刑无疑是具有最大威慑力的刑罚& p- @* W8 L# C4 f
因此
' [- _8 {1 b8 g9 C) |$ f2 I9 e我国应当广泛适用死刑
4 |& q) b; M0 ^2 \- } ?=#_ftn2][2]主张扩大适用死刑的人在学术界虽属少数
$ n! x! M5 `% S# {5 V但在司法实务界* m2 q5 R6 I) D( c- e3 @" _. G
这一主张却影响甚大8 M3 H9 ?6 E0 V9 ?
支持者甚众9 m) [$ j5 }+ o" s
这些人的主张几乎无不以死刑的特殊和一般预防功能为立论的根据
) u( M; c) I4 R2 G也就是以功利主义哲学为其立论根据( c8 R! G# p* U8 p: R
即便是今天倡导废除死刑最力的某些学者$ ]2 H! t& Z0 ~# @ P* W
也认为在我国目前废除死刑存在着巨大的障碍; e) w3 W4 g7 x( m4 x6 x
?=#_ftn3][3]但是
/ y1 |! {& H# e- Z: \- U, a毕竟在我国有人开始关注死刑废除问题
6 y# a! ]0 E) v1 U$ ^2 i, q! x这是可喜的一面
9 u4 H' b9 V6 [& g2 C ?=#_ftn4][4]然而5 j5 Z4 {# p7 @; n; m5 _
当我们仔细研究我国持死刑废除论者的立论根据时2 I w1 E s! D. |( j" X2 I# P, A3 Q& d
又不能不令人担忧
) a, p. J& m% o9 A1 _) m; k 除极少数学者注意到死刑存废与人之生命权有不可割断的关系* }4 s1 C. ]! w4 r0 e m
而强调死刑之不合人道外
+ _, u. A; o% |- q" I4 w2 s! T V0 E?=#_ftn5][5]主张限制和废除死刑的学者$ `- b; E8 B4 e6 I5 r6 A: u
大都以死刑对遏制犯罪来说是不必要的刑罚、废除死刑是国际潮流等功利主义的理由% Z; ]+ ^, t) u3 R% x
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 S0 ~% H/ s( b& f" p" j! L ?=#_ftn6][6]但是$ \/ { G! g1 M9 p: a3 ]
即便是以
$ u3 y F! D \2 Q; B9 J
+ ~" Q" J- M* G. b?=#_ftnref1][1]胡云腾:《存与废――死刑基本理论研究》. u- }, t( Y1 ?6 b4 k# o! U
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 `( e1 ?' i" T
第207页' U" H3 T Z" R v! c, \
! G; g. U( c( J7 d V' x1 y
?=#_ftnref2][2]参见张利民:《关于中国死刑适用的思考》
/ m! y2 r/ ?: v5 w, N% L" u% Z; }《现代法学》1994年第6期;何秉松:《我国的犯罪趋势、原因与刑事政策(下)》# }, w; g- b' E: T1 `+ V4 J
《政法论坛》1989年第6期;赵秉志、肖中华:《论死刑的立法控制》
0 T2 G4 ~4 H# c6 t《中国法学》1994年第6期
7 S( v" d6 v' x% d) x
6 U2 o+ o) k/ O" S% ]1 n" N?=#_ftnref3][3]参见邱兴隆:《死刑的德性》; a3 n7 b# X0 e9 p' O; @8 y
载氏主编:《比较刑法?卷一?死刑专号》
" O6 T2 ]$ o8 R* z' C! k; C' y6 P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1 C& O2 c- J/ N& h7 I1 l第1-15页: c+ {9 ?$ t( \" D; ^
+ i! h- L* ?' _/ Z, A3 m6 `. N
?=#_ftnref4][4]2002年12月9日--10日3 }8 l- \7 g2 B/ ~) ~% |
“死刑问题国际研讨会”在湘潭大学召开8 T- ], [1 D( [: R% F! O& `2 `" A
这是大陆第一次就死刑问题召开专门的学术研讨会9 N% L2 f/ W/ Y% x& C9 I
之前
' E/ N- _% O' o在2001年6月24日--26日! ]8 e8 i' ]3 q- V% r
台湾辅仁大学召开了一次“‘废除死刑’国际学术研讨会”7 s1 I. [7 H2 x: k {
这应当是死刑废除在中国的肇端
0 i# T, H( ?' b- P3 a. ~$ e$ f3 {7 ~4 t- T8 J0 Q+ g
?=#_ftnref5][5]参见邱兴隆:《刑罚理性导论――刑罚的正当性原论》
; [. d5 z. p'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 D: Q+ s1 d9 o K
第119页;邱兴隆:《刑罚理性评论――刑罚的正当性反思》3 n. h5 Z, J/ w4 R7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 R( E* a) H s# U+ B W4 o第138-139页;胡云腾、张金龙、邱兴隆:《生命的呼唤――死刑人道诘》: Z* y" n, K6 F- V! R: g3 i
《中国律师》1998年第12期;邱兴隆:《从信仰到人权――死刑废纸论的起源》、《国际人权与死刑》
! D# i6 e7 p9 \# I# \* d; {# p载氏主编:《比较刑法?卷一?死刑专号》- T n( B3 \2 o7 E; ]
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u" G7 w: f# [# M* S
第53-100页
: |8 ^3 q) |$ O9 ` 另外
' r; o A' z+ t4 _* d) L我们从主编选译的有关死刑的论文中7 e; A/ Z# j( n0 \) K1 o' ]; m
也可看到其对死刑与生命权关系的关注; j% x5 _( A! R
进而看到主编在死刑存废问题上所持的价值根据和哲学基础" A3 Y0 }1 C* v+ g+ @& A6 j
不同于一般论者 q5 v8 S } K# ^6 N1 \
参见雨果?亚当?比多:《生命权与杀人权》
* m% V, `$ l; k; q1 }" n% w邱兴隆译;约翰?霍华德?约德尔:《死刑:一个基督教的视角》
; o- p' p) D9 y8 W- Q( z7 d& O邱兴隆译
3 D+ I" W& u! D4 ?9 u' P载同上书
9 ?. f$ x% _+ f; |0 B3 L. v1 N第138-158、604-609页0 C: M( @) j( s; G6 |6 L
4 l, ~% M& z; @# a
?=#_ftnref6][6]胡云腾:《死刑通论》
1 ]9 Z/ Q% o$ a }1 w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 Y0 m2 w* r5 E, v5 ~
第175-176页;郭嘉发:《关于限制死刑的立法思考》
6 R0 b4 e" h5 p! b《云南法学》1996年第3期;张惠芳:《我国刑法应严格限制死刑适用》7 ]: J+ n& P' ^: c5 F( \3 E
《法学学刊》1996年第4期;邱兴隆、胡云腾、张金龙:《死刑三人谈――中国废除死刑之路》/ r7 u q9 p K* O
《中国律师》1998年第9期;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
+ \- f6 ?' F! l; M( w5 H$ _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B9 f" P( K% D
第318-340页) A. `8 Z; O6 C, ~9 B
4 B! n* H2 T& E. ?$ a1 Q. V9 h2 r
( `* J6 T: s" L5 ?$ w
( U( W$ m# E5 m9 S3 {: w- ?6 A8 C7 Y) ]4 v
3 G/ P$ b$ c* m1 {) o4 N! O; d; y$ I0 g% |! c# f
& f7 h; D) Z6 t X4 ^! u
; D; u. \9 w' A" Q5 @8 ]" O, J: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