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i1 z6 a+ P, i$ t- j. Z2 ?5 _; n& {
9 v' v3 A: l8 [& b1 e3 j! V+ K4 w " _# N5 a' \9 Y# z' ?
5 d/ X f, w" C# ?- o极端行为对公共安全挑战
( r0 b6 T! O2 @5 T/ e1 N与近日发生的“福建南平凶杀案”、“广东雷州血案”的性质一样
( I. f" D$ |; M1 E# i. z“江苏泰兴血案”是一起重大公共安全事件9 `. l+ m% p2 p4 C% z
此次江苏泰兴的案件中& P% ~4 u8 Y+ I9 g8 u
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尚不明了
4 b3 o7 K# b% ^: ~# q- h但此前的类似案件+ { [" S* Y% R* x
虽然都具有个体性和偶发性$ ]! h% F: f3 z
但也大多是由各类社会问题所引发
5 k- {! N3 g) N3 G* J 它们与美国弗吉尼亚州“赵承熙校园枪击案” i3 z, z; s) N6 a4 d; q
日本宅见“池田小学杀人案”、“秋叶原杀人案”
. Z, ]- A* W1 v( V$ I香港“天水围伦常惨案”类似9 o1 c" \1 W, ]3 W0 o `& m
均是由于个体无法面对社会出现的问题而绝望: o' c! n) E( k! ~' \+ \2 f: v' R
最终选择极端方式对社会进行报复9 _1 b$ m% l. m& B8 d8 X2 O" T
但无论行为动机如何; z1 @9 K6 V2 ~# ]) V
他们的行为都对公共安全构成危害! b+ ^% K: v1 {8 J: b
其所产生的结果
# ?8 w( B; [/ F- f- ^+ U$ R3 V都造成了公众的恐慌和担忧
- z! H" Q; U# N- m3 b8 l, C* P9 W7 p/ G# d# o+ N
是公共安全事件
$ q/ h& |: l/ c) n0 O7 u公众更应有知情权9 s8 L7 B4 m. A
0 c! ~0 O) r1 R4 A$ M5 L! q
/ _ E4 m) |0 S' b既然公共安全事件与公众利益关联. ~; Q5 L) a% M! T% |/ c& P3 w! v
公众就理应有权利得到真相" g! W, L6 Y0 R+ E4 e4 ^. H# H
在近期数起针对社会进行报复的案件中8 Q C2 `' ~: D6 M
实际上暴力所针对的是每一个社会成员
, ^. \/ J& J1 i2 ]任何一个人
. j6 _% [* v- V4 h都成为了可能的受害者6 t( W2 F. D4 C3 m+ q2 B' x
所有人就有理由、有需求去对其进行关注
2 x7 I0 s" R1 z2 A6 v' T( ^+ [% Y0 @2 \ 在与每个人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件中& u D6 r) d% D0 g3 Q
对真相的不知情! n1 D3 {& H" n u/ S; Z2 G
将会造成恐慌的蔓延、安全感的降低、社会信心的丧失以及偏激的观点) F% h; _1 q+ x4 k
在西方的新闻报道中
3 R: g, H! _9 D( ? u: P公共安全事件经常受到极大关注2 w* d; \5 k- X$ N- }9 F
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一旦异常情况、特别是涉及人身安全的事件发生6 L2 F, d' e0 O' E$ L2 Y: a
媒体就有必要第一时间进行报道& G; e: i0 L) |! |
并且发出预警信号
0 K/ Q J9 v* b* ]! X: m4 U! N 始终保持对生命的尊重
# p X+ l( y N也是对“犯罪新闻”进行报道的出发点! k' T6 J e( q+ [; @: H( V+ t
& P! c% z& b' @ M5 t$ ~
客观的媒体报道将促进讨论和反思6 t, G8 S' h7 Y; R+ |
, F. ], l, _8 P. p2 g W# e) \
事实上2 D- Q9 C, p1 k5 T+ \
只有让公众了解事件真相
0 `% ^8 W8 o G, g. q+ A社会的讨论才能有效展开
& N$ Q; z' n$ T' b/ H 的确
4 G7 r! k+ q: z( s! G3 v这有可能产生对犯罪行为方式的“示范效应”& [1 Q: i9 k, S3 C9 B
长期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
9 R) g. J3 Z7 S5 S1 w" c$ {曾在对以往数起“灭门案件”研究后表示. S. g; ^' S; L4 n. f8 F1 g- I
“一种信息发出传播后
1 M" [8 ]4 r1 s# e会有两种以上不同的接收方式
+ n+ g2 R, b2 K$ O2 ^9 G# M* B! I5 p正常人是知道信息、了解信息;对犯罪人群而言1 t7 I' \" d1 I, o8 I( s$ h% T( Q
接收信息就是‘方法的告诉’和‘犯罪方式的启迪’
# M7 P$ c, C1 J# p& n+ J- u ”
$ G* H' n3 z) U6 s8 u但犯罪心理学研究也同时表明' x4 [# i& v( m0 l2 q7 ?
大部分潜在的“犯罪人群”同时存在“病态性心理疾病”' C* K# _% v0 F. i7 [
首先* A- w# z# l* Q. |! B. o! E
这类人群是社会的少数$ _5 o2 ^# R5 D( |
其次
: ^# d- p, T9 [, S m/ y他们需要公众的帮助
# f& U. j6 i/ q; i0 `9 X如果为了避免可能产生“示范效应”而不对事实进行充分报道、犯罪者的经历、动机不被曝光
- h% ~8 u I) h) ^公众对事件的讨论就无法有正确的开始" u: ~5 K" Z1 e8 S" G. j. f. x5 L
更无法对事件进行有益的分析及反思----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或许远比“诱发”更多同类事件大的多# G1 J' W( _8 o- M4 g
. V* m* s+ h) m* F1 t/ Y) a7 x
| |